創新對現代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斯內茨(Simon Kuznets)的研究, 使市場經濟有歷史性轉變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技術創新的速度在工業革命以后變得越來越快。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想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趕上發達國家,就只有在技術創新的速度上比發達國家更快,才有可能實現這個發展目標。 對于“技術創新”的理解,經濟學領域和科技界有不完全相同的含義。前者所謂技術創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指「企業在下一期過程管理中所采用的技術比這一期使用的技術好,因此產出效果與效率相對的提升」,至于這個“新”技術則不一定是最新的發明;在科技領域里則習慣地把創新(innovation)等同于發明(invention)。發明是「從無到有,是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現有知識存量的一個增量貢獻』」。但在經濟學范疇則把發明和創新分開,創新側重于「已經發明出來的技術在過程管理中的實際運用」的變革,是和一個企業現在實際采用的技術比較,而不是和世界總體的技術水平做比較。 處于最發達國家產業所采用生產、管理技術相對優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既然如此,發達國家在下一期生產時要采用比現在更好的技術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發明」。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管是在傳統的產業或是在現代的信息產業,和發達國家相比都有相當大的技術差距。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可以和發達國家一樣,靠發明來取得新技術,也可以利用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經過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比較后,透過引進技術的方式——包括買專利、模仿等等,取得技術創新。然而關于發明,尤其是在現代高科技產業上的發明,不但資源投入非常巨大,而且風險非常高,對企業的投入回報與整體經濟發展的貢獻充滿著不確定性;有許多實證研究發現,擁有核心技術、領導世界技術新潮流的全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實際上是很低的,甚至經常是虧本的。所以,發展中國家以引進技術為主來取得技術創新,成本會遠低于發達國家自己發明技術的成本。雖然從技術發明的角度來看,新技術確實絕大多數是發達國家發明的,但是,由于投入高、風險大,發達國家每年新發明的技術和現有的技術存量相比是有限的,技術創新的速度并不快。發展中國家,如果靠引進技術來取得技術創新,由于成本低、風險小,在各個領域都可以大量引進現成的技術,所以和發達國家相比,取得新技術發明專利的數量雖然比發達國家少,但是技術創新的速度卻可以比發達國家快得多。 二.引進創新技術并非永遠落后 從前面的說明可知,發達國家處于各項技術前沿,因而必須自己研發新技術,否則就沒有技術創新。發達國家必須在資本密集度很高的產業采用資本密集的技術來生產,這對發達國家的企業而言,也是市場生存唯一的選擇。因為在發達國家的投入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資源稟賦結構中,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短缺,亦即資金成本相對便宜,勞動力相對昂貴;一個企業在如此資源要素稟賦的結構下,必須進入到能夠用資本來替代勞動的產業、采用能夠用資本來替代勞動的技術,才能在強大競爭壓力的市場中出類拔萃。或許吾人可言,發達國家以資本、技術密集為其經濟結構的特征,應是一個“果”,其“動因”是發達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中資本相對多、勞動相對短缺。如果發展中國家想要在產業、技術結構上趕上發達國家,必須先在資源要素稟賦結構上趕上發達國家,提高整體經濟當中每個勞動者所能使用、支配的資本的量以及管理智能的品質。 因范圍太大,我們不擬在此探討發展中國家怎樣才能提高資源要素稟賦結構,也就是每個勞動者所擁有的資本的量、要素稟賦結構提升速度等等問題。我們想提出來共同探討的是,「一開始就想迎頭趕上發達國家,在哪個產業、哪種技術上有優勢?如果直接動員力量來發展這樣的產業和技術,是否能夠更快的趕上發達國家?」,尤其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政府的行政主導力量非常之強,足以保證有能力動員許多資源來發展一些在全世界最尖端的產業、技術。但是,這些使用國家動員力量建立起來的產業,在①資金成本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資金成本要高;②最尖端的產業又是資金最密集的產業;③資金的成本占該產業生產成本中高比率份額等等因素,這樣的產業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是沒有國家的持續性保護和補貼是否能持續成長?再者,一個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并不是有一兩個冒尖的產業趕上就達到了,其基準在于總體的產業水平趕上與整體資源要素稟賦結構水平的趕上。如果發展中國家靠政府動員來發展少數幾個高精尖產業,首先,建設這些企業要非常多的資本投入,而且發達國家在這個產業的科技水平是不斷在進步的,兩年三年以后現在的技術水平就過時了,要想在技術上保持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同一水平,就必須和發達國家一樣,不斷投入巨額的研發成本。但是,在最前沿技術上的研發投資每項動輒上億美元,這樣的投入水平是否為發展中國家所能承擔?我們是否負擔得起和發達國家同樣的研發成本?另一方面,把這樣的產業建立起來,如果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企業就不能獲得利潤、創造剩余,對投入要素稟賦結構的提升就不能做貢獻。不僅如此,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資源用在資本密集的產業的建設上,剩下的能夠用在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產業上的資源就更顯匱乏,這些符合比較優勢、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業其發展將受到抑制,如此也就難于創造剩余,對要素稟賦結構提升所做的貢獻相對有限。非常明顯的例子,勞動力多、素質逐漸提高、價格相對便宜是我們的競爭優勢,然而若未能進行發展戰略的調整,將資源利基投入到勞動力比較密集產業或是促使產業區段的資金增加,勞動力多的優勢就無法發揮出來,這是經濟發展績效改革前后強烈對比隱含的道理。 純就理論而言,發展中國家都有可能靠引進技術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實現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收斂,可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除了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在30年來的改革開放實現了這個理論預期,其它絕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而且反而有了逆向成長;若進一步的分析將可發現,那些發展中國家所以沒有實現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縮小,主要原因在于二次大戰以后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了“趕超的戰略”,想一下子就去發展發達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種戰略思想縱使名稱各異但本質相同,結果是經濟發展績效都不好。綜觀經濟發展好的少數幾個經濟體,基本上都是在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充分利用“經濟的比較優勢”來選擇重點產業和相關技術水平。 加諸于創造剩余積累接近與倍數的成長,因此可預期,二十、三十年以后,發展中國家的投入要素稟賦結構和發達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的差距就能大量縮小,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也就可以趨近。 三.引進技術必須配合自主研發的創新 發展中國家以引進技術為主,取得技術創新,可以加速經濟增長,不等于說發展中國家可以不必從事新技術的研發。尤其在國防工業方面,基于種種因素沖擊或是不適合從國外引進,當然就只能自己來研發。其次,因時空背景環境變遷而性質發生轉化的產業,比如說汽車產業、像通訊等等,過去認為是國防產業,現在的共識則認為是民用產業、作為民用產業。如果事關國防安全,對每個國家來講,都應該不以經濟回報為考慮的出發點,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如美國,國防方面的科研也是由國家以財政撥款的方式來支持。重點在于, 發達國家在國防工業的科技研發,對于民用產業的技術發展有很大的外溢性。比如美國在航天產業上的技術研究,相當多地被轉移到民用航空器上,很多軍用信息技術來轉移到民用以后,推動了90年代信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高潮,成為美國經濟發展動力的來源之一。反觀中國資本、技術比較密集的產業在當地猶如一個個的孤島經濟,很少和當地的經濟有熱絡互動網脈,對當地產業、技術的發展也很少有外溢作用,其主因在于民用產業與國防產業的資本密集度以及技術水平的差距太遠,在國防產業上研發出來的技術,民用產業很難利用,所以,外溢性作用就相對的少。
除了國防產業之外,還有一些產業也必須靠自己來研發新技術。發達國家在每個產業上的技術創新都必須靠自主的研發,是因為每個產業的技術在全世界的生產鏈當中都屬******的。因為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已經退出勞動力比較密集的傳統產業,我們現在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產業,很可能沒有比我們更發達的國家在同一產業上有優勢,并繼續生產,我們就成了全世界這個產業的領頭羊了,這樣的產業要技術進步,就只有靠我們自己的技術研發。例如,以電視機的產業為例,早期美國是******的,到了六十年代以后,美國退出電視機生產,日本成為生產電視機的最發達國家,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日本逐漸退出家電產業,彩色電視機的新技術也更多的來自于中國臺灣。現在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到的是,中國大陸逐漸取代成為生產彩色電視機的最發達國家,所以,在某個產業上要不要自己從事新技術的研發,主要決定于有沒有比我們更發達的國家在相同的產業上有比較優勢,如果有的話,技術創新盡可能以引進為主,如果沒有,就只能自主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比我們更發達的國家在同一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我們可以靠引進技術來取得技術創新,絕非簡單的拿來就能夠運用,引進來的技術必須經過改進、消化、吸收以后,才能發揮****的效用。所以,即使靠引進,企業也必須逐漸建構一個研發隊伍。例如,我們現在汽車產業大量跟國外合資,很多技術是從國外轉移過來;在日本或是德國的汽車廠,基本看不到工人,大部分的生產是自動化。到國內來,我們的工資便宜多了,許多生產環節,用人工比用機械生產便宜,所以,在發達國家技術創新的方向是「用自動化來節約勞動力的投入」,把這樣的技術引進到國內來以后,則應該反其道而行,技術研發的方向是「改進現有高度自動化的技術,在可能的地方用廉價的勞動力來替代昂貴的技術設備」。由于在發達國家研發出來的技術是適用于發達國家的投入要素和生產環境,引進這樣的技術到發展中國家來,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有一定的研發(本土化)創新能力,才能最好的吸收、運用、改進這些技術。再者,保持一定的研發能力也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當其投入要素稟賦結構升級和比較優勢變化后,當某個產業成了全世界的領頭羊時,從引進技術轉變為自主研發技術。 處于目前的發展階段,著急想在產業和技術水平上直接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匆忙的努力經常會事與愿違、欲速不達。利用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靠發揮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以引進技術為主、自主研發為輔來取得技術創新,能夠讓我們的經濟在市場中最具競爭力,最快速的積累資本,最快速的提高投入要素稟賦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水平,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趕上發達國家的愿望。 |